在全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特殊时期,在江苏有这样一所医院,先后派出7批274人援助湖北武汉、黄石和南京公共卫生医疗中心,这就是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江苏省人民医院不仅在抗疫主战场争当主力军,还发挥龙头作用全力“兜底”担责,保障江苏大后方。“北京西路瞭望”(微信号:xhrbbjxllw)注意到,江苏省人民医院积极搭建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远程医疗会诊平台江苏省远程会诊中心,发挥省级专家救治优势,为重症患者提供最佳治疗方案。
截至3月5日,江苏省人民医院会诊江苏、湖北两地患者274例,无一例死亡。“现在疫情防控到了关键的时候,必须咬紧牙关坚持下去。我们将一如既往热血冲锋、奋勇作战,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唐金海说。
今天,“北京西路瞭望”(微信号:xhrbbjxllw)带您连线正在抗疫一线作战的江苏省人民医院7位医护人员,听他们讲述在一线的战“疫”故事。
连线对象
1.国家(江苏)紧急医学救援队队长、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医师 陈旭锋
2.国家(江苏)紧急医学救援队副队长、江苏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 左祥荣
3.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梅勇
4.江苏省人民医院老年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主任医师 周静
5.江苏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孙文逵
6.江苏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 姚欣
7.江苏省人民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副主任 陈文森
“在方舱,我们更像是一个大家庭”
连线对象:国家(江苏)紧急医学救援队队长、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医师 陈旭锋
连线时间:3月9日下午3点
3月8日下午1点,由国家(江苏)紧急医学救援队与第五批江苏省援湖北医疗队省队共同建管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二舱病人清零,这座方舱医院正式休舱。
下午3点,国家(江苏)紧急医学救援队队长、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医师陈旭锋来到武汉第一医院,协助“江苏队”为危重症患者实施第二台ECMO手术。“目前没有特殊任务的情况下,我会将重心更多放在参与危重症患者救治、降低死亡率上。”
陈旭锋告诉记者,休舱,并不等于任务结束。医疗队仍要排班留守,清点、审计物资,总结前期医疗工作。同时,方舱医院患者治愈出院并不意味着治疗终结,医疗队每周都会通过电话、微信对病人进行一次随访,问问他们有没有发热、咳嗽、拉肚子等症状,以防病情反弹。
将时间拉回2月4日,陈旭锋率领36名队员来到武汉时,“人等床”问题突出,应收尽收成为最迫切的任务,必须要把大量居家隔离患者收进方舱医院集中治疗。
2月5日,救援队立即加入建设武汉客厅方舱医院,这是首批建成的最大规模方舱医院。
用方舱医院收治传染病患者,没有先例可循,时间又特别紧。陈旭锋没有丝毫犹豫,迅速成立医疗组、护理组、感控组、后勤组,与参建的武汉市中南医院方面一一对接,设计出系统改造方案。
一开始武汉客厅巨大的展馆场地上,排列着600多张床架,床位间距小,没有隔挡。“我们按照传染病感染控制原则,提出医护通道、排风通道、病人分区等改进建议。”陈旭锋说,2月6日一早,展馆变医院,当晚他们就接收230名患者,一周后,1400多张床位全部住满,还为病人设置了阅览室、观影区等。
2月13日,国家(江苏)紧急医学救援队接到新的任务,他们要转移到武汉体育中心,与刚到达的第五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共同组建方舱医院,不到24小时筹建完成,累计收治患者570人。
在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江苏队”明确区域化、信息化、社区化的管理体系,按床位划分成6个区,设专职医生及护士长统一管理。同时主动发展每个区党员患者成立“临时医护患一体化党小组”协助管理,还帮医疗队解决方言难听懂的问题。而“五个一”计划也备受好评,每天组织一次有氧运动,隔天一次健康宣教,推荐一本好书,每天一小时观影,康复出院时一次温馨送别。陈旭锋说,“轻型新冠肺炎患者的思维、运动、情感能力都没问题,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更有益于康复。”
方便医患线上沟通,大家还建了医患微信群。令陈旭峰没想到的是,很多患者在群里写起打油诗鼓劲:“新冠病毒已成魔,尔等无需恐惧慌,千军万马使汉来,屠魔擒毒需两周,宅勤卫生多防护,胜利属于苏大强。”
在这里,发生了许多平凡而动人的故事。陈旭锋记得,有位59岁的患者,因91岁的父亲被确诊,但不知道住在哪个医院而彻夜难眠,向他倾诉。他第一时间通过支援武汉医疗队联系群寻找,几个小时后得知老人住在武汉第七医院,病情稳定。
“我们更像是一个大家庭,医患之间相互激励的力量和感动,成为我在武汉最珍贵的财富。”陈旭锋说。
“我们只想认真看清CT片,给患者带来希望”
连线对象:国家(江苏)紧急医学救援队副队长、江苏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 左祥荣
连线时间:3月7日晚7时
3月7日晚7点,记者联系上国家(江苏)紧急医学救援队副队长、江苏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左祥荣,当时他和同事们刚刚完成患者信息统计。他告诉记者一个好消息:“8号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要休舱了,今晚要把病人安排好,符合标准的病人出院,其余的病人转到其他医院。”
左祥荣和国家(江苏)紧急医学救援队队员们2月4日到达武汉,第一个战地是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在查房时,左祥荣发现患者病情轻重不一,有20多名病人患有糖尿病、冠心病等,部分存在病情转重倾向,可能随时需要转院。“我们迅速制定一套筛查重症患者的方案,向指导组提出改进建议,通过表格化筛查,以心率、呼吸、脉氧、基础疾病情况等逐条评估患者病情,在病历上分别以一二三四级进行标识,为患者转院、出院提供参考。”
武汉客厅方舱医院救治进入正轨后,2月13日,左祥荣和整个队伍转战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再一次从头开始,经过紧急筹建,当晚9:30顺利完成病人收治。
左祥荣告诉记者,“在方舱医院,每天能检测核酸和CT检查病人有限,要让最有可能出院的病人优先复查。”这意味着,他要充分了解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二舱570名患者的病情。为加快患者出院速度,医疗队制定出院患者筛查标准,发病2周以上、一周以上无发热症状、核酸检测为阴性、呼吸道症状不明显或较前明显缓解的患者才可出院。
令左祥荣非常感触的是,整个团队非常团结、不怕吃苦,大家的付出也得到患者的认可。
2月27日上午,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二舱F092患者在微博上发布一条动态:“谁说中国没有自由女神、男神,他们只不过也是一袭白衣,但遮住了面貌,为了患者健康,拼搏抗击,为病患早期康复出院的自由而努力。”这条动态中还有两张照片,一张是一手高举火炬一手拿书的自由女神像,另一张是穿着防护服的左祥荣一手举片子、一手拿着病历。
左祥荣回忆道,临近出院,F092对自己最新的CT结果非常期待。由于病房光线有些黯淡,读片时他只能对着体育馆顶灯高高举起胶片,这个动作被患者用手机拍了下来。
左祥荣在自己的朋友圈记录下这条微博,并上传了另外几位队员看片子的照片,他说:“我们不是自由女神、男神;我们只想认真看清CT片,给患者一个明确的答复,带来希望的自由!”
3月8日,随着最后一位患者治愈转出,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宣布休舱,顺利完成阶段性历史使命,同时也交出一份优异答卷:患者零回头、零病亡、零安全事故、医务人员零感染。“目前我们正原地修整待命,听候安排。疫情不除,我们不退!”左祥荣说。
“待花开疫散,想带全家来武汉看樱花”
连线对象: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梅勇
连线时间:3月7日下午6点
“待花开疫散,想带着全家人来武汉看樱花。”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梅勇充满信心地说,他们将继续全力以赴挽救每一个患者,湖北必胜!
“今天又有6名治愈患者出院了。我们真的既自豪,又替他们高兴。”说起今天又有一批治愈患者从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二舱出院,梅勇很激动。对于梅勇来说,今天依旧是忙碌的一天,“我们对方舱医院剩余的患者进行查房,筛选出院患者,剩余患者安全转至定点医院。方舱医院二舱最后8名治愈患者3月8日出院。”
从2月4日到达武汉至今,梅勇已在武汉战斗了一个多月。梅勇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为两个方舱医院的筹建工作出谋划策,参与优化收治和诊疗流程,建立适合方舱医院电子病历及医嘱系统。“我第一时间向科室请愿参加援湖北抗疫工作。”作为国家(江苏)紧急医学救援队队员,梅勇说,“只要祖国和人民有召唤,我一定要冲在最前线,利用所学,报效国家。”
“提前想好对策,面临困难时就多个备选方案,进入工作状态后,大家可以少些紧张和担忧。”梅勇说,由于筹建方舱医院没有前车之鉴,对所有国家(江苏)紧急医学救援队的队员来说,这都是全新的课题。梅勇和队员们在路上就争分夺秒地提前设计感控防护、人员配置、医护配合等方案。
“到达武汉的第二天上午,我们就接到指挥部命令,接管由武汉客厅改建的东西湖方舱医院。”梅勇说。在东西湖方舱医院工作仅一周时间,国家(江苏)紧急医学救援队就从无到有,迅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在不断出现的问题中逐渐总结出一套带有江苏特色的方舱医院建设规范。随着东西湖方舱医院顺利运转,为加快完成方舱医院整体布局,武汉抗疫指挥部又命令梅勇和队友们又接到一项新的挑战:转战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
虽然只有不到48小时的准备时间,而且受到场地改造、资源短缺等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但梅勇他们还是在36小时内完成各项准备工作,接着仅用两个班次就收治近600名患者,成功将东西湖方舱医院的建设规范复制到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
忘不了,那些与病毒赛跑的日日夜夜
连线对象:江苏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副主任医师 孙文逵
连线时间:3月8日下午两点
“在岗满一个月就要进行轮换,按照统一规定,目前我正在隔离休息中。”接到记者电话时,孙文逵刚从那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下来。休息的日子里,他忙着总结临床资料,写写课题,锻炼身体。
人是歇下来了,但那些与病魔斗争、与时间赛跑的日日夜夜并没有走远。
“我是在正月初一的那天前往南京市公共医疗防治中心参战的。”孙文逵说,当时接到通知时没有犹疑,自己是退役军人,必须先上!因为长期从事呼吸重症和肺部感染的临床工作,拥有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验。1月29日进驻南京汤山开展一线工作后,他快速适应全新的工作环境。
“其实一开始压力还是蛮大的,我记得密度最大的一个班是4小时内接诊了6个病人。2月中上旬,病区的重症患者比较多,而且病情发展比较快,有的从普通型转向重症甚至是按小时来计算的。”孙文逵说,这种情况下,有效的治疗尤为重要,更需要团队作战,把比较一致的治疗方案用到患者身上。
“南京地区的高治愈率、低重症转化率,离不开多学科协同作战的‘打法’。”孙文逵感触最深刻的,便是和同组其他三位医生并肩作战的日子。这个四人小组中,有来自感染科、结核科的专家,有来自重症医学科的专家,他们配合默契,一同参加病区的24小时轮流滚班,随时待命接诊新患者,对住院患者的病情变化与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参与重症患者与高龄患者的诊疗......
孙文逵告诉记者,2月1日,南京市公共医疗防治中心收治一名49岁的男性病人,该确诊患者病情发展较快,入院两天后便出现胸闷气喘现象加重。“2月5日,我们团队经过反复讨论,调整治疗和支持方案,患者在3天内就稳定下来,很快康复出院。”他说。
早晨采样,下午出具检测结果,晚间生成胸部CT图片,每一步都不可或缺、至关重要。但对于孙文逵所在的团队来说,上班时间之外,他们也依然牵挂着患者。“我们有个专门的工作群,每天晚上在群里大家都会积极地讨论患者病情变化和一些药物治疗的经验,经常讨论到深夜。”
隔离休息期间,孙文逵没有一天不牵挂着疫情形势的变化。看到疫情在国际上开始蔓延,他马不停蹄地整理材料和其他医生探讨,希望尽快总结出一些有价值的经验,为有关国家开展疾病防控以及治疗尽一份力。
采访结束后,孙文逵特意将一条新闻推送到记者手记上,新闻里是这样写的:3月8日下午,确诊患者黄女士(化姓)解除隔离.....
隔着屏幕,记者可以感受到孙医生那一刻的欣然。这个阶段性的胜利,也有他的一份汗水和贡献。
“我一定要为危重患者的抢救赢得一线生机”
连线对象:第三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医疗组组长,江苏省人民医院老年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主任医师 周静
连线时间:3月8日下午3点
3月8日,是所有“女神”的节日。因为参与援鄂一线的战“疫”工作,江苏省人民医院老年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周静的这个节日,是在忙碌中度过的。
“呼吸科的同事上了,重症医学的同事上了,其实我在心中早就准备好了,随时都可以奔赴一线。”一个多月前,周静正是以这样的从容和笃定,带领着118位江苏队员奔赴武汉。
刚到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的重症监护病房开始危重患者的救治工作时,由于危重患者较多,病房床位几乎是一夜间全满。“有时要穿着防护服,戴着护目镜等防护设备,不喝水甚至不吃饭连续工作十个小时甚至以上,大家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要与死神赛跑,千方百计地救治这些危重患者。”周静说,当看到一些平时给他们开讲座授课的专家也在病房里奔走,亲自去帮病人调试呼吸机,她意识到,自己是真的身在“战场”,每个人都在“拼”!
“近40个日日夜夜过去了,你脑海中最挥之不去的瞬间是什么?”当记者抛出这个问题时,周静思考了良久,答道:“一时真的很难说的上来,感觉每天都很难忘。”
值得铭记的确实太多了。有一次几位护士轮番上阵,想给一位70多岁的危重症患者打针,由于护目镜穿戴久了有水汽、加上患者血管条件较差,怎么打也打不进去。情急之下,周静上去了,“让我来试试”。她凭借多年重症患者的抢救经验,以最快的速度,专业的判断,迅速对准患者锁骨上方,一次就完成深静脉导管置管的治疗。
重症患者韩静出院前夕,拿出医疗队员们送给她的暖心祝福卡片,请照顾她的医护人员在上面写下名字。她动情地对周静和医护人员说道:“虽然我不认识你们,但是我要感恩你们,感谢江苏的医疗队,治好了我的病,给了我新的生命。”
2月13日起,医疗队接到新的任务,重新接管医院一个50张床位的重症病区。周静作为医疗组组长又承担起病区科主任的职责。118名医护人员,其中医生只有18名,对于独立承接的重症新病区来说,人数相对紧张。周静通过科学的排班和管理,让全体队员分工有序、张弛有度,医疗水平和护理获得病患认可。目前她所接管的病区,重症患者的治愈率正在不断提高,患者死亡率为零。
每每面对治疗中高度的感染风险,周静心中唯一默念的就是“我一定要为危重患者的抢救赢得一线生机”。在她和及其他党员同志的感召下,年轻的入党积极分子任良湘同志前不久还在武汉一线火线入党,成为一名光荣的预备党员。
“唯有一起攻坚克难,凝聚力量,才能打赢这场战‘疫’!”隔着电话,周静的话语坚定而有力。
身披重甲干上几小时,衣服都被汗湿透了
连线对象:江苏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 姚欣
连线时间:3月8日下午4点30分
3月8日下午4时30分,记者电话联系到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姚欣,此时的他刚刚完成一轮查房工作。
2月11日,姚欣在庄严的党旗下宣誓,出征湖北黄石。因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突出,姚欣到达黄石后被任命为黄山市中医院的业务院长,带领92名江苏援黄石医疗队员与黄石市中医院医护人员并肩作战,共同抗疫。
“到达黄石后,我们没有作休整,立即进入医院开展工作。”初到黄石,姚欣遇到不小的挑战。作为黄石的“小汤山”医院,黄山市中医院收治当地绝大多数病危和病重患者,病人基数多,危重病人比重大。他说,最初在医院危重症病区,平均医生床位比为0.6:1,护士床位比仅1.2:1左右。
“进入危重症舱,医护人员需要穿戴三层防护服,佩戴两层口罩,在里面一工作就是好几个小时,这对每个人的体能都是极大地考验。”姚欣告诉记者,除了翻身、拍背、做治疗这些常规的工作外,由于疫情期间医院严重缺少护工,医护人员还承担为病人喂饭、协助大小便、擦身等工作。这些平均年龄二十多岁的医护人员没有一个退缩,积极主动,尽职尽责。“有的时候换班出来,脱掉防护服后很明显能看出他们的衣服都被汗湿了。”为此,姚欣和前方的同事商讨制定《舱内值班制度》,严格落实医护人员排班休息制度,在确保舱内病人病情得到全面观察和及时处理的同时,也确保医护人员能够得到充分休息。
“我们也充分发挥后方‘智囊团’的作用,通过远程网络,开展科学诊疗。”姚欣告诉记者,他们经常同在南京的呼吸、重症、感染、临床药学医师进行网络会诊。“根据病情需要,我们也会直接电话联系我院呼吸、影像、营养以及血液科等专业专家,对一些疑难病人进行紧急会诊,对患者实施最优化诊治。”
白天查房会诊,完成日常专业工作,并到每个病区了解在诊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尽快予以协调解决。到晚上,姚欣还要参加指挥部的碰头会,总结黄石抗疫中的遇到的问题和经验。
“因疫情突然暴发,当地医护人员有限,此次集中在院参加救治的医务人员来源分布广泛。医务人员的专业也存在较大差异,对疾病诊治的了解和理解也存在差异,缺少统一、规范的诊治流程。”姚欣说,为此,他将不同专业的医护人员进行有机组合和合理分工,分别进入不同病区,充分发挥每位医护人员的优势。同时,以省人民医院呼吸重症病房的相关设施和流程为模板,姚欣和同事们制定《重症新冠肺炎患者转运流程》《突发停止中心供氧应急预案》等一系列制度预案,确保医疗安全。
“在病区查房时,我们也关注到一个细节。”姚欣说,新冠肺炎患者在救治期间饮食为政府统一提供,“但有部分患者患有糖尿病等疾病,需要进行特殊饮食安排。”为此,他想到充分利用省人民医院后方技术优势。“我们联系了院营养科,通过与院方及相关饮食公司的多次协调沟通,为患者科学制定糖尿病饮食,解决营养支持问题,进一步实现患者的精细化诊疗。”
从进驻黄石时234名在院确诊病人,到目前6名在院确诊病人,姚欣表示,这是前期援黄医疗队和当地医务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希望我们继续携手,共同打赢黄石、湖北的抗疫战斗!”
参加23次协调会,他给医患撑起“保护伞”
连线对象:江苏省人民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副主任 陈文森
连线时间:3月9日上午10点
记者连线江苏省人民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陈文森时,他正在与武汉汉口医院的医务人员进行讨论沟通,帮助完善医院的感控流程和规章规定。“感染防控工作需要下沉,既‘下’又‘沉’,将感染防控融汇在医疗活动中,共同守护医疗安全底线。”
“虽然人生地不熟,但是多年的职业经验告诉我一定要尽快熟悉医院里里外外的每一个角落和所有的流程布局。”2月12日下午3点多到达汉口火车站后,陈文森把行李放到驻地,马上直奔汉口医院,4点多就进入工作状态。武汉市汉口医院是第一批三家定点收治医院之一,也是第一家由综合医院改变成为传染病医院,需要规范制度流程、科学培训医务人员防控知识、筛查感控的风险盲点和隐患。
至今,陈文森已完成感控制度及操作规程重新制定及修订优化5次、参与协调会23次、感控布局流程建议10次、现场督查指导12次……数字背后是医疗安全质量的提升,出院率逐步提升,医务人员感染率降低到零,患者死亡率显著下降。这些都离不开感控工作的开展。
为了更好地了解全院感控情况及感控隐患,陈文森必须经常全副武装进入隔离区,穿着防护服行动不便,也不能弯腰,防护服里非常闷热,连续工作四五个小时后,走出隔离区,衣服里里外外已经湿透。在陈文森看来,做好感控工作,核心就是确保所有的感控防控措施有效落实、确保所有医务人员用对方法做好防控而不被感染,确保“医院工作人员—患者—陪同人员”之间不发生交叉感染,减少医院和社区之间交叉传播。
“这种形式真的很好,真正化解了心里的疑惑,最好你们每周来一次。”在“案例指导+培训+1对1答疑”的现场,康复科主任和护士长对陈文森说。
“没问题!我就是来服务的,你们什么时候需要,我随时准备就位!”陈文森说。
防护等级并非越高越好,而且防护用品处置不当,反而会变成重要的传染源,所以有必要让医务人员理解防护的标准和要求。“感染防控培训不仅仅是技能和知识的培训,也是一个保护伞,既保护患者又保护医务人员。”陈文森坚定地说:“我们一定会胜利!疫情不灭,我们不还!”
交汇点记者 方思伟 林元沁 卢晓琳 胡兰兰
编辑: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
江苏好儿女,一定要全部平安凯旋